中国工业化路径转换的历史分析(8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内容 提要:新 中国 工业 化的历程表现出它经历了三次道路选择,即:20 世纪 50 年代选择的以 “ 单一公有制 ” 为基础的 “ 优先 进展 重工业 ” 道路; 80 年代选择的以 “ 改革开放 ” 为基础的 “ 外延型全面进展 ” 道路;世纪之交选择的以 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为基础的 “ 新型工业化 ” 道路。这种 历史 性的选择,既是特定环境和经济进展阶段的产物,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工业化 问题 上已经成熟起来。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匮乏、经济进展极不平衡的人口大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换仍将是一个艰难的调整和较长的过程。关键词:工业化 进展战略 新型工业化1949 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及其道路选择经历了两个时期和三次重大选择:(1)1949—1978年,为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国家安全,实行了优先进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并为此实行了高积累、高投入、以追求数量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型工业化道路。(2)1978 年改革开放至今,为第二个时期。其中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978 年至 1996 年为第一阶段,在改革唤起巨大经济活力和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的背景下,在农轻重产业均衡进展和卖方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仍然实行了以高投入和追求数量为特征的外延型工业化道路。1997 年至今为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在国内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国内资源有限和国际竞争加剧的条件下,开始走上以追求效益、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进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条曲折的道路,以及这条道路的绩效到底如何,学术界一直是见仁见智,说法不一。这里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于同行。一、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形成和绩效 (1949—1978)1949—1978 为新中国工业化的第一个时期:即单纯依靠国家力量,实行计划经济和优先进展重工业时期。20 世纪 50 年代工业化道路的形成可以“一五”计划为标志。这个经济进展战略,可简单概括为: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进展重工业人手,高速度地进展国民经济;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一部分农产品、矿产品等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品换回进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并用国内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代替它们的进口;改善旧中国留下的工业生产布局极端不合理和区域经济进展极端不平衡的畸形状态;随着重工业的建立和优先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