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机械完整性管理的“十步法”机械完整性管理包括关键设备的识别和分类、检验试验与预防性维修、设备异常管理、质量保证、作业程序文件化、培训等要素。很多央企国企在长期开展设备管理的基础上,进展出契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机械完整性管理程序或规程。对于广阔中小企业,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成立机械完整性管理推动小组。集中学习机械完整性相关知识,建立职责分工,制定工作目标。推动小组可由分管设备副总兼任组长,日常工作由设备部门负责开展,成员由设备、工艺、安全、质量、采购、维修等部门组成。二、确认企业关键设备,建立台账。关键设备的选择是机械完整性要素运行的基础工作,可以和风险管理中的工艺安全风险信息收集同步进行。关键设备选择通常考虑 4 个方面:1. 工艺危险分析(PHA )明确要求列入的设备;2. 含有有害物质(易燃物、易爆物、有毒物质和腐蚀性介质)的加压设备;3. 保护和减灾系统一一火灾探测和灭火,可燃、有毒物质泄漏探测器,照明及通风等。4. 安全及关键仪器仪表和所设计的安全仪表系统(SIS)中的部分仪器、仪表。至少应该包括:压力容器和储罐、管道系统(包括管道附件和阀门)、泄放和排放装置(火炬、安全阀、水封、呼吸阀等)、紧急切断系统(紧急切断阀、SIS 等)、控制系统(包括监测装置和传感器、报警和联锁)、转动设备(包括泵、压缩机、鼓风机)、消防设备和通风系统、接地系统等。三、收集基础数据,建立档案或数据库。基础数据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备制造商提供的设备厂家、型号、设计压力、温度、材料、壁厚、容积等参数。2. 工艺设计文件和流程图中调取的物料组分、操作温度、操作压力等数据。3. 安全保护装置的设置、维护信息、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历次的检验数据。4. 关键设备的历次改造信息,并与原设计比对,记录改造过程。5. 关键设备的失效和故障情况。四、确定每个关键设备的检验、测试和预防性维修方法和频次。这是机械完整性的关键步骤之一。根据每个关键设备的不同情况,应制定不同的检验、测试和预防性维修方法和频次。如:联锁回路测试频次爆破片外观检查和整体更换的频次在线仪表的校验频次特种设备法定检验外的自检频次防雷接地的测量频次等。每种测试均应该明确测试方法、测试人员的能力要求、合格标准等。企业不具备检验测试能力的项目,可由第三方机构协助完成。如基于风险的检验技术(RBI)、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技术(RCM)、安全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