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讨论(之二) 【 正 文】 宋元明清宗族讨论 这一时期的讨论从内容和观点来看,实际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80 年代前期为第一阶段,在该阶段,六七十年代留意族权问题的一些学者整理发表了他们的讨论成果,形成宗族讨论的一个高潮。讨论的基本特征是把宗族制度作为族权看待,多通论宗族制度的主要内容如祠堂、族长、族田、族谱,注重族权同政权的结合,认为族权起着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这时也有讨论者看到政权和族权矛盾的一面。80 年代后期和 90 年代为第二阶段,宗族讨论进入新时期,主要表现在一些学者对已有的宗族讨论观点提出商榷,加强了断代、专题、区域和个案宗族讨论。该时期宗族讨论的基本特征是,把宗族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看待,在其与政治的关系上更多地注意二者的互动关系,从宗族制度的功能分析转向结构的探讨,宗族讨论的视野扩展到旧有宗族几大要素之外,看到了宗族制度与商品经济和谐的一面,注意到宗族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对中国社会的适应性和其多方面进展的可能性。以上两个阶段的大致划分,有助于我们把握不同时期讨论者的学术倾向性。 1.宋元明清宗族的整体性探讨 农村公社和东方社会理论影响了学者对宋元明清时期宗族的讨论。50 年代中期,历史学界进行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不少学者援引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农村公社的论述,来说明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社会共同体,说明这正是古代东方早期奴隶制的重要特点。受这场讨论的影响,徐扬杰于 1959 年写了题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村公社和家族制度》的论文,以这篇论文后半部为基础写作的《宋明以来的封建家族制度述论》,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1980 年第 4 期上, 对宋以后近代封建家族制度的形成过程、形态结构、社会影响,以及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作用等,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并指出家族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因素。徐扬杰对宋以后宗族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他的论文集《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中。柯昌基《宗法公社管窥》论述了宋以后宗族制的内容、类型、族田、衰亡。 从批判宗法思想和宗法制度,批判封建主义家长制的目的出发,邱汉生的《宋明理学与宗法思想》探讨了宋明理学家对宗法的论述、族谱家规乡约反映的宗法制度、祠堂读谱及乡校读约等问题,认为宋明理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宗法的理论支柱,是封建社会后期的宗法不同于过去宗法的一个特色。 王日根对宋以后义田进行了总体论述,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