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课件《老山界》•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主题思想探讨与启示意义•知识拓展:相关历史事件回顾•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01•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在毛泽东的巧妙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又南渡乌江,威逼贵阳,直逼昆明,使敌人不敢调动滇军北援。随后,红军又神速地渡过金沙江,从而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此后,中央红军在理塘、巴塘等地经过短暂的休整后继续北进。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夹金山北麓四川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老山界》一文就是作者翻越老山界时所见所闻所感的真实记录。陆定一同志在文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工农红军的赞叹之情。《老山界》创作背景陆定一(1906年6月9日—1996年5月9日),男,1906年6月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阵线的卓越领导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作家陆定一简介•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国民党政府则对共产党进行疯狂围剿。为了保存实力,同时也为了北上抗日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中央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文学价值:《老山界》是一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散文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首先,它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英勇奋斗的精神风貌。其次,作品在表现主题时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心理描写等,使得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最后,《老山界》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是一部反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史的珍贵文献,也是一部激励人们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的杰作。时代背景与文学价值文本解读与赏析020102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写作特点突出,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生动的人物刻画以及贴切的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文章结构清晰,以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和地点的变化安排层次。“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通过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山谷中的声音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要点一要点二“山上有人家,好比平路走上一百里,攀上一百个石级那样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山路的陡峭和行路的艰难。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比喻“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些比喻句将山谷中的声音描绘得生动形象,增强了读者的感受力。排比“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通过排比句的运用,使文章气势磅礴,富有节奏感。对比“我们并不疲累,倒觉得爽快,因为我们是向北方——向延安去的。”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战士们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修辞手法运用举例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03主要人物形象塑造方法论述通过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表达,展示其性格、身份、地位及思想感情等。通过对人物动作的生动描绘,表现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其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英勇无畏、乐观向上、团结协作,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牺牲精神。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