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法与“3P”教学法比较(5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任务型教学与 3P”教学法比较 一、任务型教学与“3P”教学法概述 1、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简称 TBL)是 20 世纪 80 年代由勃雷泊(Prabhu,1987)从教学的角度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语言。在此基础上,纽南(Nunan,1989)对交际任务设计模式的讨论以及威莉斯(Willis, 1996)对任务型学习框架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任务型教学的内涵。随后,人们提出了交互假设、交际效度理论、任务型学习的方法论与社会文化观。这些讨论丰富了任务型学习的理论,使任务型教学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在对于任务的定义上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各有千秋。但综观各个学者对于任务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任务必须涉及情景、目标、活动、结果、意义、评价六个部分的内容。首先,任务型教学提倡真实的语言情景的创设,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下产生真实的交际需要;其次,任务要有一定的目标,即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实际的交际问题;再次,任何任务都必须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它是在同伴之间通过合作、沟通、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的;第四,任何任务的最终都要形成一定的产品,即结果,以检测学生们在学习中的效果;第五,任何任务都必须有意义,否则就是对语言的机械训练;最后,对于结果的评价也不容忽视,因为它是对学生劳动的肯定,同时也是一种激励。 威莉斯的任务型学习框架分为三个阶段: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 cycle)和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任务的类型分为六种:列举型(listing)、排序与分类(ordering and sorting)、比较型(comparing)、问题解决型(problem solving)、沟通个人经历型(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和制造型(creative tasks)。 2、“3P”教学法 “3P”教学法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形成的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即 CLT)模式下的产物。“3P”教学法把语言教学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演示(presentation)→ 操练(practice)→ 成果(production)。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对语言知识的呈现和操练让学生掌握,然后再让学生在控制或半控制之下进行假设交际,从而达到语言的输出,形成学习成果。在“3P”教学法中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是建立在知识层面上的,而并非是真实的生活交际需要。所以它是一种以老师的教为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