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合格的医学生时间如箭,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已进入临床半年之久。告辞了往日熟悉的课堂,告辞了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们,告辞了根据铃声上下课的规律生活,开始定时上班,不定时下班,甚至上夜班,开始与病患打交道、抛开书本从临床角度思考问题,开始体验一个住院医生每天的工作和生活。我想我已实现身份的转变,不再是那个为了考试而忙碌、为了分数而拼搏的少年,而是肩上扛着生命的责任,开始为病人着想、为医院服务的小大夫。长期置身于医院这个大环境中,每天与医务工作者和病患接触,我对于医生这个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是医学生。医学生,原来就有着医生和学生的双重身份。作为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还是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基本技能,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当然也避开不了考试的压力。而作为医学生,我们又多了一份对生命的责任。我们每天量血压,监测着每位病患的生命体征;我们拆线换药,时刻铭记无菌原则;我们写病程、贴化验单,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我们上台拉钩、扶镜,占据着挽救生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假如不穿白大衣,任凭你在医院里走上多少圈也无人问津,而只要你一旦穿上白大衣,就立即有许多人围上来问东问西。因为你穿上白衣的同时,也穿上了一份责任。在病人眼里,不管你是学生还是老师,不论你职称高低,只要你穿上白大衣,你就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医生,你就是他们生命的希望,对于他们的要求你就不能袖手旁观。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医学生?这次活动的主题给出了最好的回答----“精勤不倦,德业双修”。我在这句话中提取了三个关键字----“精、勤、德”,以下我就从这三个方面阐释我的理解。精,就是精湛、精髓、精益求精。医学进展日新月异,从器官到组织,再到细胞,再到分子,我们的认知水平逐渐向微观世界进展,许多疾病的分子机制也已被发现。这就要求我们把眼界放“小”一些,从根本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只看表面。比如糖尿病,我们不仅要知道其临床表现,还要知道其发病机制,包括分子机制,及其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临床症状,我们不仅要学会应用什么药物治疗糖尿病,还要知道这些药物的药理,及其在机体的代谢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说是掌握了糖尿病。有句俗语叫“砍柴不照纹,累死砍柴人”,也有个成语叫“釜底抽薪”,讲的就是把握住根本问题,搞清事情的本源,事情也就迎刃而解。在医院里,我见到许多医学前辈,年近花甲,身居高位,依旧抱着厚厚的医学专著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