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礼仪教育 自古以来,中国被世界称为“礼仪之邦”。重视礼仪,把礼仪、礼义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纲常伦理、习俗民情本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特点;重视礼仪和礼义教育,主张“克己复礼”、“居仁由义”,则是中国传统学校教育和社会风俗教化特色。在某种意义上讲,将礼仪、礼义作为一个基本文化,作为一个教育内容,主要是儒家文化贡献。本文就儒家文化与礼仪教育一些基本情况作一些说明,供各位从事礼仪教育实践和礼仪讨论同仁参考。 一、儒家礼仪教育学说 在孔子创建儒家学派时,他不但把《礼》《乐》《诗》《书》《易》《春秋》列为教学内容,而且把这种以“礼”为关键教育作为国家政治制度、人伦道德秩序建设基础。所以,儒家重视礼制建设,形成了非常主要学术观点。 第一,“道德仁仪,非礼不成”。 道德有德理、德智、德育、德义、德言、德行、德性、德仪、德范、德功、等等,礼仪是法律规范人们社会活动秩序道德,是人类社会中政治、军事、道德、法律、教育、祭奠、生活、等等方面无处不在基本行为准则,具备不可代替作用,也是人类区分于动物本质属性之所在。 《礼记·曲礼》“道德仁仪,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弟兄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奠,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军制尊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2] 这段话意思是说,道德仁义,不经过礼教就不能取得成效;教育百姓端正习俗,没有礼教作伎俩就不能完满;推断诉讼是非,没有礼仪准则作依据就不能决定;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父子关系、弟兄关系,没有礼制作等级名分就不能确定;从师学习,没有礼仪作规矩,师生之间就不会亲热;排列朝廷官位、整改军队、委任官职、执行法令,没有礼仪作准绳就失去威严;向神求福,祷告祭奠,进献祭品给鬼神,没有礼仪法律规范就会不虔诚不庄重。所以君子态度必须尊敬,凡事要有节制,对人要谦让,如此才能发扬礼义。鹦鹉即使会学人说话,但仍是飞鸟;猩猩即使会学人说话,但仍是走兽。假如是人却不尊礼仪,即使能说话,其内心不是与禽兽一样吗?因为禽兽不懂礼,所以在禽兽中才出现父子共一妻情况。因为如此,圣人才出来制订礼仪来教化人们,使人们才有了礼,才知道自己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