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优秀教学设计(5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囚绿记》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 年,他才 34 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 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 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 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 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 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 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 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 3 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抵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 年 4 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 1938 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