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与倍数评课(2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因数与倍数》评课《因数和倍数》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和特点,难点是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孙老师的这节课所设计的每个课堂教学环节都是建立在深度把握教材体系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之上的,每个环节都有其强烈的目的性,思路清楚,把这节课上得朴实,而朴实中却彰显着深刻。下面我从本节重难点的把握上谈谈自己的收获:1、在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新知识。12 个人表演,可以怎样排列?先让学生进行排一排、画一画,并提出要求:用乘法算式表示你出你的排法,为后面的“说一说”做好铺垫,使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在一起。在操作活动中得出乘法算式,举一反三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充分利用写出的三道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接受、领悟—模仿、理解”的学习过程:先结合算式 4 × 3 = 12 介绍“4 和 3 都是 12 的因数,12 是 4 的倍数,12也是 3 的倍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并且表达的是非零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 6× 2 = 12、12 × 1 = 12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在迁移中进一步认识因数的意义。其中 12 是12 的因数、1 是 12 的因数,12 是 12 的 倍数等特例,为后面的 教学扫 除难点。再通过对反例的辨析: “12 是 12 的因数、12 也是 12 的倍数,能不能合在一起说:12 是因数,12 是倍数?”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引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a×b=c,以及除法算式:12÷4=3,c÷a=b,让学生从内涵上加深对倍数和因数意义的理解。这样的设计是有梯度的,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关系,为倍数因数概念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在新知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在找 3 的倍数时,老师明确提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找 3 的倍数,并在练习时又提出按有序思考的办法找 4 的倍数。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环节,老师提出要求:怎样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并且在后面的沟通展示中,先展示有遗漏情况的,让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方式。另外,老师适时的追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老师最后点拨出学生思维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