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课程目标以同学为本,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素养教育〕要求我们重视人的本质,重视生命的本质,把人的进展性提升到最重要的位置。因此,不应筛选、淘汰同学,同学应该是人的生命的一个阶段,他们的能力必须得以充分的进展和展现,这是以同学为本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是培育 21 世纪人才的主渠道,以同学为本的课堂教学,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同学的人格,关怀、信任同学。没有这种关怀,小舟就会搁浅,你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尊重信任同学,关爱同学,同学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会更"倾心'于老师,更加乐于接近老师,更愿接受老师的教育,师生关系和谐,心理相融,情感相通,伴随着这气氛,各种教育影响就好象涓涓细流进入同学的心田。 心理学的讨论告诉我们:愉快喜悦的心情,容易使大脑形成优势的兴奋中心,有助于临时神经联系的形成,促进人的思维、想象、记忆活动的有效进行。可见,使同学坚持优良的情绪状态,关于搞好他们的学习,是多么重要。初中同学毕竟还是孩子,不免出现过失和错误,比如,有的同学在老师提问时,常常在老师没有同意的状况下,不由自主地讲了出来,对这种现象,不能以有意捣蛋、不守纪律叱责他们,而是先肯定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灵活反应,同时引导他们注意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对课堂上讲小声话、不注意听讲的现象,要善于引导,避开对立情绪产生。 总之,尊重同学,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是确保教学目标落实的重要优势。 分层教学的尝试 实施素养教育的重点在课堂,课堂教学的难点在如何面对由个体差异悬殊的同学组成的群体。九年义务教育规定:小学毕业生免试对口升入初中,初中阶段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借口将同学分成快慢班。这样,随之出现的问题是,在同一班级内学习的同学差异更加悬殊,采纳一贯实施的同步教学策略越来越不奏效了。高难度、高速度的教学,打击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中间、带两头,两难兼顾;低起点、小坡度压抑了好同学的进展。无论哪一种做法,只能做到面对一部分同学,违反以同学为本原则,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因此,分类推动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策略。分类推动教学要求,老师的教要适应同学的学,同学是有差异的,教也要有差异;同学之间的差异可以表现为层次上的差异。教也可以分层,教学要促进同学的进展,包括学习困难的同学在内的每一个同学都是有充分进展的潜能的,不能以牺牲这部分人的进展为代价求得另一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