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翻译主义的文本意义浅析 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是,坚决反对在文学作品中将女性置于社会下层,并将翻译附属于文学的哲学传统。为此,女性主义必须探讨翻译是如何被“女性化”的过程,解构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传统译论以及构成其哲学基础的性别逻辑,因此对翻译的性别角色,对规定性的“忠实”伦理以及语言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视界融合;读者中心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影响 一、引言 女性主义思潮发源于 18 世纪的自由女性主义,以社会性别论,或社会性别差异论为其理论基石。女性主义在其进展过程中受到了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学等现代理论的影响,并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将这些影响折射到了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观是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其理论功用主要为女性服务,即在翻译中尽量“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从而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女人”。 意义问题自 20 世纪以来,一直是人文科学所关注的热点之一。其中,关于意义的生成、确立、解读以及意义的不确定性、多元性等问题的探讨与翻译讨论密切相关。而在对翻译文本中意义的阐释过程中,现代阐释学与接受美学为意义的多层次、多角度彰显提供了理论立足点。 而本文重点探讨现代阐释学中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接受美学中姚斯的“读者中心论”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并对其理论指导下文本意义话语空间的有力拓展。 二、当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是,坚决反对在文学作品中将女性置于社会下层,并将翻译附属于文学的哲学传统。为此,女性主义必须探讨翻译是如何被“女性化”的过程,解构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传统译论以及构成其哲学基础的性别逻辑,因此对翻译的性别角色,对规定性的“忠实”伦理以及语言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质疑。女性主义认为原作在地位上等同译作,语言反映性别卑视的现实,并且强化了性别卑视,翻译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涉及到文化干涉和协调的制造性活动。 女性主义翻译观主要代表人物有 L. Flotow, S. Simon, G. Spivak, L. Chamberlain, , S. Lotbiniere-Hawood 等。她们的观点主要有:消除翻译讨论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卑视;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翻译不单是具体的语言“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 女性主义者对一系列翻译理论基本问题都有自己的阐释。概括起来,大致是:翻译哲学:突破二元对立思维;翻译标准: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