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数学解题思维发现错误解题的思维误区 近年来,随着课改的的推动,很多教育学者都提出要善待同学的错误,同意同学犯错。但这并不是要我们忽视同学的错误,视他们的错误如灰尘,一吹即散,相反是要我们接受和正视同学的错误,把他们的错误当作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来好好利用。比如,在批改同学作业时,关于错题〔老师〕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叉来解决,更为重要的是要分析错误背后的原因、回忆错误思维的过程。 例如:在含盐率 20%的盐水中加入同样多的盐和水后,含盐率将如何变化?不少同学认为含盐率不变。关于他们的这种推断我百思不解:一道简单的题目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错误呢?我向几个同学了解状况后才知道原来是他们理解题意发生了偏差。他们认为加入的盐水中,盐和原来盐水中的盐同样多,水和原来盐水中的水也同样多,因此得出了含盐率不变的结论。这时的我"恍然大悟',而解错题的同学更是恍然大悟:发现自己走进了错误思维的误区。因此,老师要读懂同学的思维、同学要理清自己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将错误转化为资源,让错误也体现价值,更好地为我们的学习服务。 提升多元解题的思维层次 同学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思维,关于一些错误的解法,老师也绝不能放任自流并美其名曰尊重同学的个体差异、同意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展。老师要善于引导同学对不同的解法进行分析、比较,让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升,而不是原地踏步。一道题假如有多种解法,同学在老师引导、同伴沟通、自主体验中,会主动选择合适自己的解题方法。 例如:有两根绳子,一根剪掉米,另一根剪掉米,假如剩下的第一根长,那么原来哪一根绳子长?这道题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容易使同学的思维发生混乱。而解决这道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举例,但大部分同学错误的原因就是举例不够全面。所以我们在举例的基础上还要借助画图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索:只有理解了这些,同学才算真正学懂了知识、学会了思索。 2 如何培育同学的思维习惯和解题能力 培育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制造性思维。它要求同学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索,制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同学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同学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 如"小方和小圆各有同样多的水果糖,小方吃了 5 粒,小圆吃了 6 粒,剩下的谁多?'由于受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