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怎样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人、事物或活动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它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人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投身其中,对之产生深化的印象。每个人都会对其感兴趣的事物优先注意和积极探究,并表现出心驰神往。例如,对美术感兴趣的人,会仔细观赏、评点各种油画、美展、〔摄影〕等,并对好的作品进行模仿和收藏;对钱币感兴趣的人,会想尽办法收集、珍藏、讨论古今中外的各种钱币。 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怀,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加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兴趣,再枯燥的东西也能学得津津有味,不仅跳舞如此,对数学的学习同样如此。对数学有兴趣、有感觉,那么对数学的态度自然也就端正了。 既然激发兴趣对端正态度如此有用,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同学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最终改变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呢?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同学兴趣。 创设数学的情境 创设探究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同学的进展为主线,以同学探究性的学为主体,以〔老师〕制造性的教为主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创设一个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同学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索问题,以此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既然人们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无妨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老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激励',为同学制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同学比、学、赶、超,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营造平等愉悦,和谐的氛围,激发兴趣 关于小同学而言,在与老师交往的过程中,同学总是力求适应老师,想被老师接受、喜爱和欣赏,这样他们会感到心理安全,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在课堂上表现出高涨的热情。 我们不难发现,在所有的公开课中,尤其是学校里的研训活动,更能体现这一点,每一位同学面对新的执教老师,都努力展现自己希望新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