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如何写特别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特别地位,特别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原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特别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革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制定〕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必须施教,增加灵活度。老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同学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同学',许多老师经过短暂的疑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施行: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同学,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同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同学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革新。课堂上老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同学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状况下让同学"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沟通就和谁沟通',"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沟通读书感受',而老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同学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同学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老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同学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依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同学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同学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2 如何写教学反思 课前反思,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一说起反思,有很多老师自然会想到课后反思,但对课前反思却忽略了。笔者说的课前反思,包括新学年(学期)开始时对学年(学期)教学目标确实立,对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也包括每课上课前对教材内容的选取与舍弃、补充与延伸,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思索,对教学内容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