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单味中药及其应用—王加峰(18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常用单味中药及其应用王加峰总 论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身心疾病并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药物;而中药学是专门讨论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临床中药学主要讨论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内容,其中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方面。执业中药师除需要有足够的中药学知识与一定的医学知识外,还需具有较强的临床中药应用能力,尤其是部分常用中药的临床应用能力。一、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任何疾病的发生进展过程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的结果。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即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因此,熟悉和掌握药物的性能和特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药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四气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概括、总结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五味的本义是指食物和药物的真实味道,即辛、甘、酸、苦、咸、淡、涩。由于甘淡和酸涩常常并称,所以习称为五味。前人发现药物的味道与作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于是用味来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故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即五味的“味”超出了味觉的客观感受,而成为建立在功效基础之上的抽象理论。辛能行、能散,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辛味药物一般可以治疗外感表证、气滞血瘀等证。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益、润养、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一般能治疗虚证、燥咳、肠燥便秘、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