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教案模板(精选)目录•劳动法基本概念与原则•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与工资制度•社会保险与福利待遇政策解读•女职工特殊保护政策解读•劳动合同解除与终止条件及程序•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劳动法基本概念与原则01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及录用职工的规定;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与解除程序的规定;集体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办法;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制度;劳动卫生和安全技术规程等。劳动法定义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劳动法作用劳动法定义及作用劳动者定义01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用人单位定义02具有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运用劳动力组织生产劳动,且向劳动者支付工资等劳动报酬的单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关系03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关系劳动合同签订流程双方就劳动合同内容进行协商;协商一致后,双方签字或盖章确认;用人单位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一份。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制度及签订流程劳动争议调解发生劳动争议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担任。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对劳动争议进行仲裁。劳动争议诉讼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劳动争议处理方式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与工资制度02第二季度第一季度第四季度第三季度标准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不定时工作制加班安排工作时间规定及加班安排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针对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需要机动作业的职工所采用的一种工时制度。需与劳动者协商,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新年、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等法定节假日,全体公民均可享受带薪休假。妇女节、青年节、儿童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等,部分公民可享受带薪休假。职工连续工作满1年以上的,可享受带薪年休假。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与配偶或父母不住在一起的职工,可享受探亲假待遇。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年休假探亲假休息休假政策解读工资总额组成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工资支付形式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代替货币支付。工资支付时间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应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工资支付记录用人单位必须书面记录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数额、时间、领取者的姓名以及签字,并保存两年以上备查。工资构成与支付规则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根据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