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计算教学出现情境化 低年级开始数学教学,假设与同学的生活实际相脱离,那么计算教学就显得抽象与枯燥,同学对计算教学就会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就不显然。因此,计算教学应与同学的情境有机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教学中,〔老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现实中的问题积极创设情境,这样可以让同学有熟悉感,与所学的知识有亲近感。 比如,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时,我有意出示了这样的情境:二(1)班有 36 人,二(2)班有 28 人,二(3)班有 41 人,二(4)班有 32 人,在老师的带领下,要去春游,每辆汽车只能乘坐70 人,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合适?老师要同学们帮帮小精灵,解决此问题,这时同学的学习兴趣日益高涨,纷纷举手发言,,就此引入新课,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很自然地把同学带入生活的空间,在生活施行中学到了知识,学得轻松。 计算过程小组合作探究化 新课程要求同学学习要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使学习内化。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大胆让同学去探究,也就是让每个同学依据自己的状况,用自己喜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主动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制造。比如,我在教学 20 以内进位加法时,创设了多次让同学做数学的机会。课一开始,创设了让人人都参加这样的情境:在一个桃园里,桃树上结满桃子,每个桃子上有一个算式,只要算对,就能把桃子摘下来。让同学帮猴子摘下桃子。 同学很快能把不退位减法的五个算式算出来,老师有意把这五个算式写在黑板上的左边,另外五个算式写在黑板的右边,问那剩下的算式如何解决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样就把教材内容变静为动,有效激发同学主动参加活动的热情,使同学有了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成为同学主动探究数学进展的动力。课中"假如碰到个位数不够减,应该怎么办?你会算吗?一石激起千重浪,个个同学都被这富有思索性的问题、挑战性的问题吸引了,当同学感知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时,老师又提出像 46-8 这样的题无法用口算解决时,可以借助小棒分组摆一摆,我们看哪组的方法多?同学一个个兴趣盎然并都沉醉在探究之中,并探究出五种计算方法,并汇报:第一种,46-6=40 40-2=38;第二种,16-8=8 30+8=38;第三种,一根一根地减;第四种 40-8=32 32+6=38;第五种,46-10=36 36+2=38。这样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同学不仅猎取了知识,还培育了动手操作能力,还让同学体验了算法多样化,使同学感受到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