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操作

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操作_第1页
1/8
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操作_第2页
2/8
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操作_第3页
3/8
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操作巧妙把握操作时机 教学"角的大小'时,老师首先提出这样一个疑问:"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同学进行大胆推测,有的同学说与角两边的长短有关,有的同学说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等。这时老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让同学依据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活动角、两个大小相等但边的长短不等的角以及两块三角板进行操作验证。同学在主动操作后,就得到了"两条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两条边叉开越小,角越小'、"两个角边的长短不等,但是它们的大小却相等,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 思索 依据心理学家的讨论,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旋图,它说明熟悉的螺旋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进展过程是一个连绵不断的熟悉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进展。毫无疑问,这个熟悉螺旋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这堂课中,老师在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巧妙把握住时机,让同学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合理选取操作方式 量线段巧妙进入新知探究 老师在教学《毫米和分米》时,通过让同学猜自己身高(1 米 65 厘米)引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又通过让同学比划 1 米、1 厘米有多长,估一估、量一量作业纸上三条线段的长度,复习回忆了米和厘米的知识和量线段的方法。当同学测量第三条线段(长 4 厘米 6 毫米)时,用已有的旧知(米或厘米)无法表述,自然地生成了本课教学的探究主题"毫米的熟悉'。老师在课堂导入时就组织同学进行"量线段'的操作活动,引发同学探究新知的欲望,并在同学充分自主的操作参加中实现了新旧知识的"无缝对接'。 画图形自然显示概念含义 教学片断:《比例尺》。师:今日的课让我们从画图开始!请在白纸上画一条"1 厘米'的线段。同学动笔很快在自己纸上画好了"1 厘米'长的线段。师:请持续画一条"1 分米'的线段。同学持续动笔画"1 分米'的线段。师:请你再画一条"1 米'的线段。生提笔想画但没画下去。师:怎么不动笔了?生:1 米太长,白纸太短!师:谁来想个办法?生 1:分成几段来画。师:"分成几段'还是一条 1 米的线段吗?生 2:用比例来画,画短一些的线段用来表示 1 米长的线段。师:办法真好!开始行动吧!同学纷纷动笔画。师:你是用多少来表示 1 米的?请和同桌说说。师:同样是 1 米,为什么长度不一样?师:画完了线,我们...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操作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