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麻醉恢复室目录第1节概述一、历史二、任务和特点三、建制四、麻醉恢复室与ICU的衔接第2节麻醉恢复室设备一、设计二、监护设备及监测三、治疗设备四、药品配备第3节麻醉恢复室日常工作一、收治指征二、记录三、拔管指征四、病人离室指征五、病人的转运第4节麻醉恢复室常见并发症一、呼吸系统并发症二、循环系统并发症三、麻醉恢复延迟四、术后谵妄和疼痛五、恶心、呕吐、返流和误吸六、体温和寒战七、肾脏并发症第5节区域麻醉的恢复第6节门诊手术病人的麻醉恢复第1节概述随着危重疑难病人施行复杂手术的增加,麻醉方法上全麻所占比例亦有所赠加。手术结束后数小时内,并不意味着全麻作用的消失和主要生理功能的完全恢复,再加上手术麻醉期间已发生的循环、呼吸、代谢功能紊乱未彻底纠正,全麻后的麻醉药、肌肉松弛药及镇静镇痛药作用尚未消失,保护性反射尚未完全恢复,常易发生呼吸道梗阻、通气不足、恶心呕吐、误吸或循环功能不稳定等各种并发症的危险。若术后未精心护理和仔细观察,可能出现意外,甚至死亡。据统计,术后24小时内出现死亡的病例,若通过严密监测,有50%应可以避免。可见必要的术后监测和积极的治疗甚为重要。因此,麻醉后恢复室或麻醉后监测室(postanesthesiacareunit,PACU)在麻醉病人的恢复、麻醉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代化麻醉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完善与否,是衡量现代化医院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之一。一、历史全身麻醉起源于1846年,至今不到150年,17年后便有麻醉恢复室的设想,以后陆续有个别的恢复室建立,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普遍在发达国家开展。由于恢复室著有成效的工作,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死亡率大大减少,更重要的是,临床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丰富了人们对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认识。我国的麻醉恢复室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但其普及则在近10年左右。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心血管手术、颅脑手术及器官移植的普遍开展,术后病人的危险性增高,手术的成功与失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成功不仅取决于外科医师的技巧,而且包括多专科的通力合作,从正确的诊断到整个围手术期的精心处理,术后严密监测和加强治疗尤其关键。麻醉恢复室有着示范作用,但难以适应发展上的要求,医师也常面对多器官功能紊乱,专业分工趋势中又孕育着协作的要求。昂贵的仪器设备当然得集中使用,但更重要的集中各个科室的专业技术和经验,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careunit,简称ICU)的建立是以临床的需要为基础,也标志临床医学的进展。如今在医疗教学中心,一个医院拥有几个ICU已经比较普遍。二、任务和特点麻醉恢复室的基本任务是:1.手术室中当日全麻病人未苏醒,部位麻醉术后未清醒者和意外部位麻醉可能影响生命者,直至病人清醒且无生命危险。2.监护和治疗在苏醒过程中出现的生理紊乱。3.患者苏醒后无异常,送入病房,如病情危重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和治疗则进入ICU。三、建制1.麻醉恢复室在麻醉科领导下,由分管的主治医师与护士长共同管理。根据择期手术与急症手术量,麻醉恢复室可24小时开放,亦可日间开放,晚间急症手术可由ICU兼麻醉恢复室进行观察。2.麻醉恢复室由专职医师或护士负责日常工作,护士的编制按病床与护士之比3:1。3.配有护工1~2名,负责清洁卫生工作。四、麻醉恢复室与ICU的衔接第2节麻醉恢复室设备一、设计麻醉恢复室应设在邻近手术间或手术室内,其规模应按手术间数量和所实施手术的种类而定。一般讲,手术间与复苏室床位比例为1.5~2:1,一般中小型医院约设2~6个床位。结构上应为敞开式房间,以便麻醉医师了解病情,处理病人,或病人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及时送回手术间进行进一步治疗,若能靠近ICU病房更好。二、监护设备及监测具有监测和处理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基本设施,如每张床位应有无创血压监测、有创血压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监测仪、麻醉机、吸引器,常用的呼吸、循环的急救药品和静脉用液体。室内应有多个电源插头、高压氧、低压氧、医用消耗品及气管内插管用具、除颤器等,并时刻处于备用状态。严密监测病人的意识形态、呼吸和外周灌注是十分重要的。对常规病例,护士与病人的比例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