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工作报告 青岛文昌鱼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 一地理概述 拟选划的青岛文昌鱼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位于胶州 XX 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域,距青岛市 XX 以南五公里,南部紧邻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中 心 区 位 于 南 沙 一 带 ( 东 经 12025′15″-12025′49″ ; 北 纬 3557′57″-3600′18″)。该海域周边有进出胶州湾的主要航道和锚地,并临近我市城区和港口区,地理位置较为重要。 二自然环境状况 (一)海底地貌拟选海域位于鲁东隆起区东南的沿海地带,是灵山 XX 坳陷与胶莱坳陷的结合部,最小水深 6.8m,平均水深 15m,由南沙向 ESE 向延伸,呈新月形展布。该处砂体是块古沉积体。根据柱状取样,钻孔和浅地层剖面资料,除北部边缘沟底部有基岩出露,其余均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基底为燕山期花岗岩。央有后期侵入的基岩脉。该区自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侵入之后,处于稳定状态,受风化侵蚀。从第四纪晚期更新世开始,有陆相冲洪积沉积,该时期沉积了大量由花岗岩等风化的以长石石英为主的砂砾沉积,这是该区砂矿形成的主要时期。冲洪积沉积之后,发育了湖泊和沼泽,该时期沉积物岩性复杂,以粘土,粘土质细砂为主。这两个成矿时期形成 M2矿层(陆相砂)的主矿体。进入全新世海水开始入侵初期是以粗砂为主的海陆过渡沉积,该时期是 M1 矿层(海相砂)的主要形成时期。后期在潮流作用下,沉积物被重新改造,形成以南沙为中心的潮流沙脊。砂体周围的海底地貌比较复杂。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都很发育。具有代表性的侵蚀地貌是三条侵蚀深槽。 (1)由胶州 XX 向东偏南方向延伸(中央水道湾外部分),长 20km,宽 2~3.5km,水深在 20m 以上,最大水深 45m; (2)竹岔岛东西两侧侵蚀深槽,槽底有钙质或铁质胶结物团块粉沙质粘土和粘土质粉沙覆盖,水深均在 20m 以上。其西支一竹岔水道,流速较大,槽底基岩。东支流速较小,槽底有钙质铁质胶结团块和贝壳的砂一粉砂一粘土和黄色亚粘土覆盖; (3)由赤岛以东海域向西南方向延伸,经小麦岛前延伸到浮山 XX 外的深槽。东西向长 8km,南北宽最大 2.2km,平均 1km 左右。一般水深 22—23m。最大水深为 24.5m。底部较平坦,由钙、铁质胶结团块及贝壳的砂一粉砂一粘土覆盖。冲刷沟槽构成了青岛沿岸天然的黄金水道。潮流沙脊主要分布在该区潮流冲刷深槽的两侧,是堆积地貌代表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