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进展民生福利 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或民生福利得到极大改善。回顾 30 年的进展历程,民生福利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到关注的,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是如何演变的,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梳理。 一、关注民生与改革政策的启动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整个经济社会资源都由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以行政管理的方式控制。原来,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运行的宗旨是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然而,由于我国当时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也由于我国决策层和理论界对经济规律和社会进展规律认识不足,不恰当地实行了所谓“赶超型”的进展战略。为实现这样的战略,我国动员和使用政权的力量,集中社会上的主要资源,优先进展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重工业。执行这种战略的结果是初步建立了国民经济的基础,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进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居民的生活水平长期不能提高,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低下,有很大比例的人口不能保证温饱等基本生活需要。 由于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及对经济工作和民生福利的长期忽视,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社会进展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关注经济进展和现代化建设、关注民生福利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幕开启。导致开启新政策的思想原因,是整个社会对长期思想禁锢的冲破。承认广阔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尊重人民群众的制造精神,认同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党抓住时代主旋律、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路线和执政理念。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路线和执政理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政策立即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拥护。中国开始走上符合社会历史进展方向的正确道路。 二、30 年来我国民生福利改善的成就 关注民生与改革指导思想得到了奠定。对于改革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反复强调,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兴奋不兴奋”、“人民满意不满意”。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 1978 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进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