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物态变化(分值:68分建议时间:60分钟)基础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2016南昌)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D)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2.(2017兰州)对于水银体温计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其分度值为0.01℃B.它利用了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C.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D.可以不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连续测量3.(2017泰州)夏天,从冰箱中取出一瓶饮料,一会儿瓶外壁“出汗”了,该现象属于(B)A.熔化B.液化C.汽化D.凝华4.(2017咸宁)为保护河流和湖泊的宝贵的水资源,我国专门建立地方“河长”负责制进行管理.在一些严重缺水的地域,人们会收集露水使用,图中物态变化与露水的形成相同的是(C)A.打在枝头的霜B.屋檐下结的冰凌C.山间的云雾D.消融的冰雪5.(2017苏州)以下生活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A)A.用电吹风吹干头发B.舞台上用干冰制造白雾C.冬天,冰冻的衣服能晾干D.夏天,打开冰柜门会看到冒“白气”6.(2017广元)小丽端午节在家里帮助妈妈打扫卫生,她取下白炽灯擦干净灰尘,但发现白炽灯玻璃泡的下面比新灯泡变黑了一些.她通过上网查阅,发现这是灯丝变化形成的.你认为下列灯丝发生物态变化过程的四个说法,正确的是(A)A.先升华,后凝华B.先升华,后凝固C.先汽化,后液化D.先溶化,后凝固7.(2017沈阳)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A.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是汽化现象B.衣柜里的樟脑片逐渐变小,是由于樟脑片熔化了C.北方冬天美丽的雾凇是空气升华形成的D.夏天往饮料里加的冰块是凝固形成的8.(2017北京)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C)A.给湿头发吹热风B.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C.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D.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9.(2016攀枝花)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剥开棒冰纸时,棒冰周围冒“白气”;现象二,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C)A.棒冰局部升华;呼出的水蒸气液化B.棒冰局部升华;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C.棒冰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D.棒冰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10.(2017河南)下列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C)A.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较冷,是由于水蒸发时吸热B.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由于水蒸气发生了凝华C.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D.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放热11.(2017绵阳)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俗称干冰.干冰被抛到空中,会迅速变为气体,促使其周围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实现人工降雨.下列关于上述描述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A.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是凝华B.水蒸气凝结成水,是凝固C.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热量D.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吸收热量12.(2016黄石)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A.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B.加油站都有“请熄火加油”的提示,这是因为汽油在常温下易升华成油蒸气,汽油蒸气遇明火容易爆炸C.衣柜中的樟脑丸一段时间会变小甚至没有了,这是汽化现象D.物体的温度可以降到-273.15℃以下,因为自然界没有低温极限13.(2017日照)海波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C)A.海波的熔点是48℃B.海波是晶体,在BC段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海波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收热量D.在CD段海波处于液态,吸收热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14.(2016衡阳)如图甲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_3_℃.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可达-88.3℃,依据图乙提供的数据,在南极长城站测气温时应选用_酒精_温度计.甲乙15.(2017镇江)如图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下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是_液化_现象(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_放出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使气态乙醚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