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泵使用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法律规范输液泵是一种能够准确控制输液滴数或输液流速,保证药物能够速度均匀,药量准确并且安全地进入患者体内发挥作用的一种仪器。同时,输液泵还能提高临床给药操作的效率和灵活性,降低护理工作量。它通过作用于输液导管达到控制输液速度的目的。适用于持续匀速给药、需要严格控制输液量和输液速度的情况。按其工作特点可分为蠕动控制式输液泵,定容控制式输液泵及针筒微量注射式输液泵三类。药物外渗【发生原因】1. 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浓度、毒性有关。2. 药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与静脉管径及输缩状态是否相符等。3. 局部血管营养、弹性状态差。4. 静脉炎使血管弹性差,穿透性增高。5. 穿刺时穿破血管使药液漏出血管外;针头固定不牢固使药液外渗;反复穿刺。【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皮肤发白,肿胀痛苦。严重的可致局部坏死。【预防及处理】1. 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用药的局部反应。局部有无痛苦、肿胀、外渗,皮肤颜色有无改变,有无回血。2. 推注药液时速度不宜过快,发现推药阻力增强应及时检查穿刺部位。3. 若发生外渗立即停止液体输入,根据药物性质做好局部处理。4. 化疗药物外渗按化疗药物外渗处理流程处理。5. 选择合适静脉重新穿刺,避开关节部位。静脉炎【发生原因】1. 无菌操作不严格。2. 长期注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3. 输液速度过快,输入液体微粒,长时间同部位输液或同一根血管反复多次穿刺。4. 导管或留置针型号与静脉直径不适合。5. 血管弹性差、脆性大,长期输液患者。【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热、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预防及处理】1. 建议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必须使用中心静脉导管。2. 使用外周静脉时,选择血管粗直,弹性好,易固定并便于观察的部位,避开下肢穿刺。3. 合理使用静脉。4. 严格无菌操作,减少穿刺次数。5. 做好静脉导管留置期的护理。6. 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7. 不宜与其他药物共享一条静脉通路,以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8. 使用胶原敷料安普贴、喜疗妥膏、胶原液体赛肤润治疗或预防静脉炎。血液回流【发生原因】1. 巡视不到位,液体未及时更换。2. 液体放置过低,压力低发生回血。3. 管路受压或扭曲。【临床表现】输液管内有回血,堵管液体不滴。【预防及处理】1. 加强巡视,发现回血及时用生理盐水冲管。2. 如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