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制的问题与对策物资配送制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纳的一种先进科学的社会化流通体制和一种最为合理高效的现代化物流方式。其基本含义就是流通主体单位根据生产企业的要求和生产进程,在流通据点对生产企业所需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进行配置、加工、备齐,并按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定点、定时、定量送交生产企业。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压缩流通时间、降低流通费用,实现生产企业少库存甚至"零库存",以降低社会生产的总成本。西方称之为利润的"第三源泉"。据 1996 年的有关资料表明,在生产资料经营中通过配送实现的份额,美国 31%,英国 59%,德国 61%,日本69%,且为社会生产节约成本 10%〜20%。在我国,物资部门在计划体制年代采纳的"送货上门"、"代供代销"、"配套供应"、"流通加工、按需供应",尽管含有配送的因素,但对配送制的系统认识、引进和试行,则是 80 年代以后的事。多来年的实践证明,物资配送制的推广与进展对发挥国有物流产业的优势和主渠道作用,改革现有不合理的物流体制,合理配置资源,稳定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示了重要作用。不少物资主管部门和物流企业从市场竞争谋取生存角度考虑,把配送制作为一种从用户需要到用户满意的营销策略加以推广和应用。在这种大背景下,物资配送制的进展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态势。一、我国进展物资配送制的有利条件1、经过近几年来国家的宏观调控,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经得到部分调整和正在继续调整,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严重失衡的状况基本得到扭转。目前除少部分物资品种仍偏紧外,大部分物资品种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这就使实施配送制具备了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2、在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生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其资源组织工作难度大大增加。这就使生产企业迫切要求物资供应工作由社会流通机构代替,自己则专致于生产经营、提高产品质量和开发新产品,以增强企业活力。3、随着企业从速度型、外延型向效益型、内涵型的转变,企业再不能实行过去那种尽力扩大库存以保证供应的方式;相反,企业迫切要求在保证供应的基础上尽量少占用资金、少支付利息,并尽量把储备费用减少到最低限度,以用于生产经营。企业追求"第三利润源"的愿望将变得越来越迫切、强烈。4、从物资供应者来看,过去在旧体制作用下,不论是"代供代销"、"两级库存",还是"配套承包"等方式,之所以不能广泛为社会接受,其重要原因,就是物资供应者很难以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对用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