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先危害分析预先危害分析(PHA)主要用于新系统设计、已有系统改造之前的方案设计、选址阶段,人们还没有掌握其详细资料的时候,用来分析、辨识可能出现或已经存在的危险源,并尽可能在付诸实施之前找出预防、改正、补救措施,消除或控制危险源。预先危害分析的优点在于允许人们在系统开发的早期识别、控制危险因素,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消除或减少系统中的危险源,它为制定整个系统寿命期间的安全操作章程提供依据。1.预先危害分析程序进行预先危害分析时,首先利用安全检查表、经验和技术推断的方法查明第一类危险源存在部位,然后识别使第一类危险源演变为事故的第二类危险源(触发因素和必要条件),讨论可能的事故后果及应实行的措施。预先危害分析包括准备、审查和结果汇总三个阶段的工作。(1)准备工作在进行分析之前要收集对象系统的资料和其他类似系统或使用类似设备、工艺物质的系统的资料。关于对象系统,要弄清其功能、构造,为实现其功能选用的工艺过程,使用的设备、物质、材料等。由于预先危害分析是在系统开发的初期阶段进行的,所以可以获得的有关对象系统的资料是有限的。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借鉴类似系统的经验来弥补对象系统资料的不足。应尽可能获得类似系统、类似设备的安全检查表。(2)审查通过对方案设计、主要工艺和设备的安全审查,辨识当中的主要第一类危险源及其相关的第二类危险源,也包括审查设计法律规范和实行的消除、控制危险源的措施。一般地,应根据预先编好的安全检查表进行审查,其审查内容主要有下述几方面:① 危险设备、场所、物质(第一类危险源);② 有关安全的设备、物质间的交接面,如物质的相互反应,火灾爆炸的发生及传播,控制系统等;③ 可能影响设备、物质的环境因素,如地震、洪水、高(低)温、潮湿、振动等;④ 运转、试验、维修、应急程序,如人失误后果的严重性,操作者的任务,设备布置及通道情况,人员防护等;⑤ 辅助设施,如物质、产品储存,试验设备,人员训练,动力供应等;⑥ 有关安全的设备,如安全防护设施,冗余设备,灭火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个人防护设备等。根据审查结果,确定系统中的主要危险源,讨论其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事故。根据导致事故原因的重要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把危险源进行粗略分类。一般地,可以把危险源划分为 4 级:Ⅰ 级:安全的,可以忽略;Ⅱ 级:临界的,有导致事故的可能性,事故后果轻微,应当注意控制;Ⅲ 级:危险的,可能导致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财物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