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Java 面对对象程序设计 3.1 了解面对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 3.2 掌握类的使用方法 3.3 熟悉对象的创建与使用方法 3.4 了解包的创建与使用方法 3.1 了解面对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 一、对象 现实世界中,对象(Object)就是客观存在的某一事物。一辆自行车,一台计算机,它们都可以视为对象。对象普遍具有两个特性:状态(属性)和行为。比如,小鸟有名称、体重、颜色等状态和飞行、觅食等行为;同样,自行车也有品牌、外观、重量等状态和刹车加速、减速等行为。 在面对对象程序设计中,对象是一组数据和相关方法的集合。程序中可通过变量向其传递或猎取数据,而通过调用其中的方法执行某些操作。在 Java 中,对象必须基于类来创建。 类是用来描述一组具有共同状态和行为的对象的原型,是对这组对象的概括、归纳与抽象表达。 在面对对象程序设计中,可以让具有共同特性的对象形成类,它定义了同类对象共有的变量和方法。通过类可以生成具有特定状态和行为的实例,这便是对象。 从某种限度上讲,Java 编程就是设计类,在编程中可以采纳自定义方法或继承方法设计一个类。此外,还可在编程时运用类来创建对象,然后改变对象变量值和调用对象方法来实现程序的某些功能。 二、类三、封 装 封装(Encapsulation )是将代码及其解决的数据绑定在一起的一种编程机制,该机制保证了程序和数据都不受外部干扰且不被误用。理解封装性的一个方法就是把它想成一个黑匣子,它可以阻止在外部定义的代码随意访问内部代码和数据。对黑匣子内代码和数据的访问通过一个适当定义的接口严格控制。 封装的目的在于使对象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分开,使用者不必知道对象行为实现的细节,只需要使用设计者提供的接口来访问对象。 封装是 OOP 设计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它可认为开发员带来两个好处:模块化和数据隐藏。模块化意味着对象代码的编写和维护可以独立进行,不会影响到其他模块,并且有很好的重用性;数据隐藏则使对象有能力保护自己,它可以自行维护自身的数据和方法。因此,封装机制提高了程序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 四、继承 继承是面对对象程序设计中两个类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类可以继承另一个类(即它的父类)的状态和行为。被继承的类称为超类或父类,继承父类的类称为子类。一个父类可以同时拥有多个子类,这时这个父类事实上是所有子类的公共变量和方法的集合,每一个子类从父类中继承了这些变量和方法。 然而,子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