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讲 原子结构 原子核知识排查原子结构1.电子的发现: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2.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3.汤姆孙原子模型汤姆孙于 1898 年提出了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其中。4.α 粒子散射实验(1)实验装置:α 粒子源、金箔、放大镜和荧光屏。(2)实验现象① 绝大多数的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② 少数 α 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③ 极少数 α 粒子的偏转角度大于 90° ,甚至有极个别 α 粒子几乎被“撞了回来”。(3)实验意义:卢瑟福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建立了核式结构模型。5.核式结构模型1911 年由卢瑟福提出,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它集中了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6.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氢原子光谱1.光谱: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各种颜色的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波长(频率)和强度分布的记录,即光谱。2.光谱分类3.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巴耳末系是氢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 R,(n=3,4,5,…,R 是里德伯常量,R=1.10×107 m-1)。4.光谱分析:利用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可以用来鉴别物质和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且灵敏度很高。在发现和鉴别化学元素上有着重大的意义。5.理尔理论(1)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能量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2)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hν=Em- E n。(h 是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3)轨道: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在不同的圆周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原子核的组成、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1.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2.天然放射现象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首先由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3.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与防护(1)放射性同位素:有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两类,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2)应用:消除静电、工业探伤、做示踪原子等。(3)防护:防止放射性对人体组织的伤害。4.原子核的衰变(1)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