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建知识体系][明学习目标]1.把握 1 关系 1 制度 1 方针——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工作基本方针2.掌握 3 个原则——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3.理解 4 个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备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增强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我国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认同2.科学精神——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宗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3.法治意识——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4.公共参与——青少年学生作为公民应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一框 民族原则与民族政策一、民族关系及其处理原则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原则① 内涵:各民族一律平等,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② 原因:在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2)民族团结原则① 内涵: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② 原因: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① 内涵: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② 原因: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各民族共同繁荣并不意味着各民族同步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不仅指各民族经济共同繁荣,还包括政治、文化共同繁荣。二、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地位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内容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权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原因必然性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现实情况:“大杂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