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浓度》课例分析前言:李晓春在山西长治六中高一年级 209 班,讲的课题是《物质的量浓度》的第一课时一、指导思想 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作用及地位 本节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作用: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计算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地位:本节是高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有关化学计算的重点内容之一。根据在教材中的作用及地位,确定了本节的重点及难点。本节重点: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本节难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 1.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2.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 “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115 号编辑引入课题: 复习初中化学有关溶液的知识,特别着重复习有关溶液组成和溶液中溶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