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数字鸿沟大连海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大连市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高复先教授内容摘要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数字鸿沟"问题,是指许多企业在建立了通信-计算机网络之后,网上信息流贫乏、数据环境混乱,与企业管理决策需求存在很大差距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讨论,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并介绍了成功的经验。引 言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数字鸿沟"问题的谈论多起来了。通常认为,数字鸿沟是经济进展与信息化水平的差距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国际上,是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及信息化程度与进展中国家之间所形成的信息不对称。在国内推动 "企业信息化工程"和"企业上网工程"过程中,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表现是:许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集团企业),在重金投资建立了一流的通信-计算机网络之后,网络系统上信息贫乏、数据混乱、应用系统相互割裂成为一些 "信息孤岛",远不能支持管理决策。这就需要我们深思: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进展"的信息化战略,应该找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数字鸿沟"究竟在哪里,讨论跨越这种"鸿沟"的策略和方法。 从人力资源系统的集成谈起 不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需要建立新一代的集成化人力资源系统(Integrated Human Resource System,简称 I-HRS)。实际上,许多单位都是分散、孤立地开发工资管理、人事管理和干部管理等等应用系统,然后再考虑如何通过接口实现集成。例如,开发工资系统时,职工张华的工资单编号是0124;开发人事系统时,按职工档案编号,张华的代码是 1306003。这样,工资系统和人事系统要互相沟通数据,就需要建立数据接口(如图 1)。人事系统读取张华工资数据的接口程序 1,是通过数据接口表将 1306003 转换为 0124,才能得到张华的工资数据;反之,工资系统需要张华在人事系统中的数据,接口程序 2 先将 0124 转换为 1306003,才能检索到张华的人事数据。 随着进展开发了职务跟踪系统和劳动成本系统,以便提供有关职工的培训、工作经历和劳动成本信息。这样,4 个应用系统要相互沟通数据,就至少需要 12个接口程序和相应的数据接口表,如图 2 所示。 图 1. 具有两个系统和两个数据存储的接口实行分散、孤立的开发方法,从工资系统逐步扩展起来的人力资源系统,因数据存储组织不当需要建立接口而错综复杂。这种系统即使能运行,因为各数据存储间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