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高大上与接地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高大上与接地气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塑造国际体系的最伟大创举。它对于中国的意义和世界的影响,不亚于 1919 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十四点计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概念是周恩来总理于 1953 年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法律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二战后广阔亚非拉国家的政治诉求与历史潮流。它强化了《联合国宪章》为代表的现代国际法的重要宗旨和原则。 当前,中国正成长为世界大国,不仅需要在物质层面为世界的和平与进展贡献更大的力量,也需要在国际法、国际行为准则、观念等精神层面有更多的创新。中国想要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中国将如何追求自己理想中的世界?要较好地回答这些问题,真正与世界接轨,赢得更多国际听众和粉丝,我们就非常有必要常常重温柔平共处五项原则成功提出的上述经验。关键是既要高大上,又要接地气。 所谓高大上,首先就要求所提外交原则要有通用哲理性,高度抽象概括,既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也是指引世界继续向前进展的指南。 它需要准确推断今后的世界大势,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乃至是永恒。 一旦这类原则被提出来,就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可以延续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不同时期的原则和理念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新的原则和理念不断丰富已有的原则或国际法体系。 中国的外交原则是正确的,是具有战略性的。假如说一定要自己寻找差距,那么,在对世界通行的国际法原则或准则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提高和加深,不仅了解字面意思,更要对文字背后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作出更精准的把握。 与此同时,中国对自身优秀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的把握也需要与时俱进,在新的世界格局下,进一步加深自我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很好地将中西方哲学思想融会贯穿。 所谓接地气,就是要有大量忠实信徒和粉丝,能迎合大多数国家的心声,不能曲高和寡。 接地气的第一个标准是要取得国内听众的拥护和支持。一项外交倡议或政策,只有在国内取得广泛共识后,才有可能将其推行至国外。因此,重大的国际原则虽然是国际的,但首先是自己的,必须扎根于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