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的现实作用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沪港通”的现实作用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宏观舆论热棒 两地市场淡定 严文莱吸了一口烟,然后用皮鞋蹍了蹍落在地上的灰——好像是在演绎什么叫做“灰飞烟灭”。“十多年前就在香港开过户,因为不熟悉市场,眼看着手里的港股跌到分文不值。”他停顿片刻,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当年,包括严文莱在内的一批温商曾组团炒作“仙股”(指香港资本市场股价低于 1 元的股票),港股折戟的惨痛经历让他对即将启动的“沪港通”态度谨慎。 4 月 10 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复了沪港开展互联互通机制(下称“沪港通”)试点。6 个月后,A 股和 H 股投资者就能直接购买对方交易所的股票,而不再需要另开账户或兑换港币。 多位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都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开通沪港异地投资主要是丰富了投资篮子里的“鸡蛋”,但因为限额和“存量”的存在,不太会迎来投资“井喷”现象。不过,偏重宏观层面的分析家则兴奋地将之视作人民币国际化大棋局中的重要落子。 个人投资者理性应对 “A 股就有很多人是炒垃圾股的,等待乌鸡变凤凰的机会,所以这个思路当时也被用到了港股上面,而香港的垃圾股股价往往低到几分钱,属于绝对的便宜货。”严文莱对记者回忆。 和许多温商一样,他也用 50 万元本金炒过一只名叫“庆丰金”的港股,买入价是每股 0.065 港币,但香港监管层突然颁布的一道行政命令却让他血本无归。“政府要求对这种股价几分钱的股票根据 100 股缩一股的方式来提升股价,结果缩了两次,原先每 10000股缩成了一股,股价还是几分钱,本金都稀释没了。” 2025 年,孙晓军从一家国有企业财务处退休,他颐养天年的生活除了逛花鸟市场外,就是钻研股票。“那时候,同时在内地和香港上市的内地上市公司,港股股价往往都大幅低于 A 股价格,许多港股股价甚至只有 A 股价格的一半,我就想到炒个‘AH 差价’。” 尽管在内地财务岗位上一趴多年,孙晓军还是在监管和交易规则迥异的香港证券市场栽了大跟头。“港股不设每日涨停板来保护股价,停牌机制也和内地不同,当时是盲目进场,亏了不少钱。” 对于此番声势浩大的“沪港通”,严文莱和孙晓军都表示,有了前车之鉴,选股时肯定会慎之又慎,投入资金也会有所控制。 相比之下,文文主动投资的意愿要强烈一些,身为一家外资快消巨头市场部总监的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2025 年曾经盛传启动港股直通车,她也在内地指定银行开了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