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征文这部电影讲述的是 1973 年 6 月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二十二个小时的故事。一个半小时时长的影片要展现二十二小时内发生的事情,在大量的历史真实的事件面前做出了很好的选择。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其实就是他的历史背景和这个题材的切入点。它没有大的情节的跌宕起伏;没有戏剧冲突;没有很强烈的矛盾,全是周恩来总理内心世界的活动。所以说在二十二个小时里面如何来取舍来叙事真的是一件难事。但是本片经过四年对剧本的打磨用四个时空来再现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二十二个小时。周恩来总理他在延安待了十三年,他最熟悉这个地方,这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共产党,所以说他对延安是一往情深的、饱含深情的。这个就是本片要表现的重点 就是他的闪回,而且本片通过这个闪回把延安对周恩来心灵撞击最大的时刻呈现了出来。例如他在飞机上看见下面的沟壑,看见了陕北的原,他就难以抑制心中的冲动马上往椅背上一靠、一闭眼就是他们当时骑着马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到达陕北的画面,紧接着他看见自己当时穿着一个飞行服处理完西安事变以后回到延安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去接他的一张合影,他的思绪马上就跳跃到了那个瞬间,甚至看见穿着飞行服的自己从照片里向观众走来。本片就是用他的这种不断地虚实变化的思绪把中国革命的重要节点梳理了起来。 这部历经四年为献礼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精心筹备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以 1973 年 6 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别历史时期肩负着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重回延安这一历史事件为核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视角回忆了中国革命在 13 年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 4 个时空交错叙事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周恩来回延安》创新性地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脉落为情节推动力,通过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回忆和展现了革命战争时期 延安精神 的形成、新中国建设时期 延安精神 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部回忆历史、着眼当下、展望未来的电影,表达了在 延安精神 的引导下、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信念的鼓舞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是怎样共同筑就大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