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最后的女人》读后感 10 篇《生命中最后的女人》是一本由(美)埃勒里·奎因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 元,页数: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中最后的女人》读后感(一):莱特镇的完结 莱特镇系列的最后一部,从第一部 1942 年的《灾难之城》到 1969 年的这最后一部,写作年代上跨越了 27 年之久,或许是和前四部的时间设定相差太远,这一部也只有莱特镇的名字让读者觉得它是整个系列中的一部,这一点不得不说是相当的遗憾啊。 剧情介绍 同性恋律师爱上了雇主,在被辱骂以后冲动杀了雇主以及知晓此事的敲诈者,奎因找到决定性的证据,然后律师在浴室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命中最后的女人》读后感(二):再见奎因 当年曾经对奎因的作品非常迷恋。1980 年前后一本《希腊棺材之谜》,和《福尔摩斯探案》、《苏联秘密警察》一起,真的对原来的阅读经验构成了巨大冲击。搬到西单来,在旁边的盗版书店里曾经连续打折买入奎因的一套作品,记得是内蒙古出版的。现在是儿子在追,我就是搭车了。 《女人》很不错,我还是被书名中的“女人”误导了。尤其好玩的是,书中对人名和受害人提供信息之间关系的设计(原谅我,不能剧透)。作为濒临死亡者,还能这么头脑清明,给出凶手信息时,会顾及不要与身边所有人混淆起来,这也就是推理小说中才可能有的情节。设计的技巧就在于此。 《生命中最后的女人》读后感(三):两个小问题~ 其实,作为莱特镇系列的收尾之作,本书是不合格的,感觉意犹未尽。文风和社会元素是奎因后期转型的目标,不赘述。在诡计上更有些第一时期的影子,提两个小问题吧: 1.异装癖和同性恋不能一概而论。百度百科:同性恋者虽然有时也穿戴异性服饰,但这是因其行为带有异性特点而喜爱模仿异性生活使然。异装症者穿戴异性服饰则是为了寻求性刺激,达到性兴奋和性满足。文中描述的更像后者。 2.死亡留言中的 homo:n. 拉 人,人类(学名); 〈美俚〉同“homosexual”,美国人对这个词其实很敏感,所以奎因反应不过来的话,倒是蛮奇怪的。 《生命中最后的女人》读后感(四):死不瞑目的凶手 dying message 的解读相当巧妙,其它就一般般了。 读完过了几个小时,突然意识到,这个案子在法律上根本站不住脚。 唯一能指控凶手的证据,是埃勒里以非法手段获得的,根本不能呈上法庭。 而另一方面,因为没有丝毫站得住脚的线索能将凶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