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建议2.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依次编排了三节内容分别介绍血液、血管与心脏,以帮助学生建立血液循环的完整概念。本节的内容从概念、分布、结构、动能等方面阐述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该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也为下一节心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及应对措施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非常困难。经过分析发现,老师在本节课忽略了帮助学生建构 “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这一概念,而造成学生在后续学习的困难。对此,假如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中,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鱼血液流动方向的特点,去辨别动脉和静脉,建构 “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如右图),然后再去学习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血液循环的整体这一角度认识血管。二、教学对象分析1、知识基础:在前三章介绍的胎盘、小肠、肺泡等器官外都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学生初步认识了毛细血管的功能和特点,但不清楚毛细血管及动脉、静脉的概念。具体内容活动建议概述血液循环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2、生活经验:知道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但不清楚血液是根据一定方向不停地流动。三、教学目标分析1.能说出“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运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和“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各部分运回心脏的血管”;2.能说出毛细血管与动脉、静脉之间的联系;3.通过模型制作,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4.树立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四、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概念;“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2.教学难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区别动脉和静脉五、教学策略1.情景导入——公路交通导入,激发兴趣出示以立交桥为背景的公路运输网,联系实际生活引入。血管类比纵横交错的公路,形象生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2.实验构建概念——利用概念事实帮助学生构建概念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并没有机会真正观察过血管。本节首先安排进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利用实验录像,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到小鱼尾鳍内存在三种血管。通过比较辨别动脉和静脉的血流方向,分析资料,构建动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