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的创业历程具体内容资料我想当记者,因为酷爱写作,读书时就发表过作品;我想当律师,因为我哥哥就受人迫害含冤离去,更想替老百姓伸张正义,可是这两个梦想都没有实现。要么不做,但认准的事,豁出命都要做到底,这是我骨子里的东西。 一心想当记者、律师的郑俊怀,1975 年莫名其妙地搞上了企业,在农场当了 4年革委会副主任兼副书记,养猪养鸡打井修路挖渠,使出浑身解数却落了个领导不满、部下有意见,憋着一肚子气搬家走人时,全部家当只有一对木箱、一堆炭、一堆烧火柴。 我总在折磨自己,总给自己找不是(毛病),总穷折腾,总不满足。那么多坎坷,每当过不去时,想想 92 岁的老娘安详地做针线,一下子就平静了。老娘在炕上轻轻地摸我的胳膊和脸,惟有这种感情是最真的。郑曾经对一位记者说。 之后的郑俊怀干上了招待所所长,蹬三轮接站、炸油条,白天他采购、洗菜、当服务员,深夜应付了晚饭,再点钱算完当天的账,把敌敌畏洒在炭上熏苍蝇。终于回家了,在台阶上点根太阳牌香烟,已到晚上 12 点。以 3 个月不见家人的代价,郑俊怀换回了招待所的红火,得到了他是个干事的人的评价。但这段经历在郑俊怀看来,却是其在企业生涯中最宝贵的 3 年。那时,我始知企业管理、成本核算、质量和服务。 假如时间倒流,我们可以在 1982 年的呼市发现至少 500 家比回民奶食品厂更大更好的企业。但为什么只有伊利成为了行业老大这和郑俊怀炸油条的那股劲儿是分不开的。资深投行人士王吉舟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 1982 年,郑俊怀第三次服从分配,到了当时农垦系统最差的企业红旗牛奶厂(伊利的前身)任副书记,后任厂长,从那时起的郑俊怀,跟今日的身份似乎才开始挂上了号。而这一干,就是 22 年。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春风吹到内蒙古时,红旗牛奶厂已在郑俊怀手里成了呼市农垦系统最好的企业回民奶食品总厂,他组织班子去深圳考察并在当地作了实施股份制的决定。有关部门不同意这样的好企业改制,郑俊怀干到底的劲儿又上来了征求意见后,90%多职工同意入股,郑俊怀下了死决心,舍弃副处级待遇也要股改。在市长现场办公会上,郑俊怀说,我们不要资金,不要减税,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改制。假如不同意,班子集体辞职。主管部门的意见则在会上出现分歧。 当时经历这一事件的人们至今仍能记起郑俊怀当时的那股子劲,他放弃了在行政单位的副处级待遇背水一战:假如市里不同意股份制改组,我就自谋职业。郑俊怀的确是破釜沉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