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只为目光里的期盼记住回家的路,留住文化的根,这是贴在皖南民俗博物馆大门上的对联。这幅对联,道出何馆长多年坚持的理由。文化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关注,更是一种传承。近日,来自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宣城探访皮影艺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再次来到安徽省宣城市水东镇,记录发生在这里的皮影故事。 皖南皮影博物馆陈列皮影影人 一影一人 乃知魅力之无限 8 月 23 日,团队一行到达皖南民俗博物馆,博物馆的对面,是何馆长正在修建的皮影修习馆,再过几个月,这里就将迎来南来北往的游客和皮影爱好者。面前的何泽华馆长,看着有几分劳累,也有几分欣喜。经过协商,团队与何馆长确定好活动行程。下午,在何馆长的带领下,大家来到皖南皮影博物馆对馆内所藏皮影影人进行学习。 红脸代表忠诚,白脸代表奸诈,这种是军师的帽子,这个黑脸的是张飞,何馆长指着墙上挂着的皮影影人,耐心地回答大家的问题,向大家介绍了皮影的影人样式,生旦净丑,唱念做打,原来皮影也有着和京剧类似的人物角色。 据何馆长介绍,影人制作有其固定的模板,尽管年代、派别不同,影人制作的方式却基本相同,但常常根据皮影艺人的个人特点而有所变化,皮影艺术家对于细节的观察也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物的尊卑贵贱根据衣冠服饰相区别,每个人物身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讲到兴头上,何馆长取出放在自家大木箱中的皮影,这些作品大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却并没有因时间而失去色彩,尽管泛黄发黑,精细的雕琢刻画仍然清楚可见,老艺人世代传承的手艺在件件皮影上保存流传。 何泽华馆长介绍皮影影人 一影一人,百年皮影,我们看到的是她的无穷魅力,也期待着对她的更多的了解。 一腔一调,方晓经典之鲜活 24 日清晨,柯玉英老师早早就来到水东,与队员们一起进行皮影唱词的记录和学习。已是 74 岁高龄的柯老师看起来仍然很精神,谈及自己与皮影,她很是同意与大家分享。从花鼓戏的舞台演出到皮影戏的影人唱腔,从自己曾经艰苦的经历到对皮影的热爱,从向师傅学习演唱到如今亲自教授徒弟,柯老师的话中可以看到的,满满是她皮影生活的充实。 谈到自己参加过的表演,柯老师拿出自己准备在小包里的相册,指着每一张照这是在中山大学,这是在上海,这个人是马老师……柯老师对每一张合影,甚至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欢笑之余,接下来的谈话更让人心痛,吴老师前几天已经去世了,这位老师也去世几年了,柯老师指着相册上两位与自己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