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估量信度的方法前面已经提出了信度的概念,但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构想,实际测量过程中,无法对真分数和误差分数进行测量,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以同一样本得到的两组资料的相关,作为测量一致性的指标。估量信度有不同的方法,常用的估量的方法有再测信度、复本信度、等值稳定性系数、内部一致性系数、评分者信度等。 一、再测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再测信度,也叫重测信度,也叫稳定性系数。用同一个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前后施测两次,对两次测验分数求相关,其相关系数就叫再测信度。其计算公式(皮尔逊积差相关公式的变式)为: (公式 5-6)式中 X1、X2为同一被试的两次测验分数,、为全体被试两次测验的平均数,S1、S2 为两次测验的标准差(样组标准差,参见金瑜的书 P183),N为被试人数。再测法的模式是:施测 适当时距 再施测例 2:假设有一份主观幸福感调查表,先后两次施测于 10 名学生,时间间隔为半年,结果如表所示,求该测验的重测信度。(为了便于理解和计算,本章估量信度的例子都是小样组,实际应用时应采纳大样组。)表 5-1 某幸福感调查表的两次测试结果测验被试12345678910X116151313111010987X21616141211911867解:用计算器算出S1=2.82,S2=3.38,,,把以上数据代入公式 5-6,可得此题可用计算机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做,求皮尔逊积差相关。在测验手册上报告的再测信度,一般要注明被试样本的性质、大小,以及间隔多长时间等,以便使使用者了解样本及时间因素对测验稳定性的影响。计算再测信度必须注意几个问题:(1)所测量的特性必须是稳定的。当然绝对的稳定是不可能的,但应该是比较稳定的。所欲测的假如是智力、人格、兴趣等心理特质,则可以采纳再测法;假如是知识、情绪等心理特质就不能使用再测法,因为这些心理特质是不稳定的。(2)遗忘和练习的效果基本上相互抵消。在做第一次测验时,被试可能会获得某种技巧,但只要间隔时间适度,这种练习的效果会基本上被遗忘掉。因此,再测信度要考虑时间间隔的问题。到底多长合适呢?一般来说,相隔时间越长,稳定系数越低。最适宜的时距随测验的目的、性质及被试的特点而异。对于年幼儿童,两次施测的时间间隔应比年纪较大的被试短些,这是因为在个体进展的早期变化较快。一般来说,无论对于那种被试,初测与再测的间隔最好不要超过六个月。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例如,我们可能在间隔许多年后对被试施测同一个智力测验,此时我们的目的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