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一语文:4.16《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学案旧人教

高一语文:4.16《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学案旧人教_第1页
1/2
高一语文:4.16《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学案旧人教_第2页
2/2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教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清文章结构,归纳文章要点;②了解文章的写法。2、能力目标:体味文章缜密的语言风格,学习其表达技巧。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我们最关心的是我们祖国的建设;在祖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下,我们最关心的是我们家乡的变化;在家乡日新月异的飞跃发展中,我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学业。我们经常会问问自己,长大后,我们将如何为祖国、为家乡的高楼大厦添砖加瓦,我们应当朝哪个方向发展自己的才能。我们崇拜思想家、革命家,我们仰慕科学家、教育家,我们也尊敬普通劳动者,凡是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的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为我们走上社会后,也应当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而且是尽可能大的贡献。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喜欢读伟人、名人的传记,喜欢读他们的著作,了解他们的事迹,接受他们的思想。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是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的一篇演说,看看演说题目,就很有诱惑力:“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我们肯定想了解我国科学发展的历程,更想了解它的前景,也想听听知名人士高超的言论。我国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文明昌盛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成就闻名于世,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什么到了近代,这近代科学要从外国进入我国?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听听杨振宁教授的论述!二、作家介绍:杨振宁,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1922 年生于安徽合肥,从小随其父、清华大学数学系奠基人杨武之教授在清华园长大。1933 年毕业于成志学校(清华附中的前身),1938 年至 1944 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45 年赴美求学,1948 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 年至 1979 年期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六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1949 年至 1955 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1955 年至 1966 年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66 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70 年至 1976 年任洛克菲勒大学评议员。他 1964 年加入美国国籍,曾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杨振宁教授 1951 年与李政道教授合作,并于 1956 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他们因此而共获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 杨振宁教授...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一语文:4.16《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学案旧人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