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地理背景素 材研究发现自然界各类灾害之间存在关联性中国工程院院士、地质学家卢耀如长期关注地质灾害问题,对地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卢耀如认为,自然界中气候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之间存在着关联性,并提出应建立自然灾害链的预报预警与减灾应急机制。 卢耀如认为,自然界中的气候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之间构成一个灾害链,如大灾之后有大疫;气候灾害常常诱发滑坡、泥石流及塌陷,造成更大危害等。去年 12 月印度洋地震前,我国深部钻孔中氦、氩和二氧化碳气体出现异常,地下水从钻孔中喷出高度达50 米,水库和热矿水也有翻滚异常,这充分表明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效应。卢耀如说,目前,人类对大洪水、大地震这类灾害尚难以通过预报预警采取措施加以避免,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也难以治理。对于这些自然灾害,人类应当学会与其共处而又能适时避开,以保护人类自身生存,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建立自然灾害链的预警预报系统及有关应急机制成为非常迫切的问题。这种自然灾害链的预警预报,不仅仅考虑单一灾害所产生的危害,而且要掌握某一灾害发生后将会连锁发生其他灾害的反应机理,从而能够适时对各种灾害采取应急及避难措施。为什么严重的蝗灾多发生在干旱的年份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气候对于它们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 20%~3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于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 4 000~5 000 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 50~80 粒卵,即每平方米有 20 万~40 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