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家吴蕴初 吴蕴初,字葆元,1891 年 9 月 29 日生于江苏省嘉定县(今属上海市)。10 岁入学,后入上海广方言馆学外语一年,因家贫辍学,回嘉定第一小学当英文教师养家湖口。 15 岁时考入陆军部上海兵工学堂半工半读学化学,以刻苦好学成为德藉教师杜博赏识的高才生 二三十年代,他研究成功廉价生产味精的方法,在我国创办了第一个味精厂、氯碱厂、耐酸陶器厂和生产合成氨与硝酸的工厂。他大力支持学会活动,资助清寒优秀学生上大学培养成高级科技人才。他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11 年毕业,到上海制造局实习一年后,回学堂当助教,同时在杜博所办上海化验室做一些化验工作。1913 年经杜博举荐到汉阳铁厂任化验师。在该厂试制矽砖和锰砖获成功,被升任砖厂厂长。不久,汉阳兵工厂聘他担任理化课和制药(炸药)课课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化工原料短缺,燮昌火柴厂在汉口筹办氯酸钾公司,聘吴蕴初为工程师兼厂长,利用兵工厂的废料以电解法生产氯酸钾。 1920 年,吴蕴初回到上海,与他人合办炽昌新牛皮胶厂,任厂长。这期间,日商在上海倾销的“味の素”,引起了他的注意,并摸索研制成功味精,后建成上海天厨味精厂。为使味精所需盐酸自给,1930 年建成天原电化厂。该厂是我国第一家生产盐酸、烧碱和漂白粉等基本化工原料的氯碱工厂。1932 年,吴蕴初了解到美国杜邦公司的合成氨试验工厂停业,有一套设备待售,便买下设备,建设了天利氮气厂。天利厂用天原厂电解车间放空的氢气制合成氨,部分合成氨再制成硝酸,这是我国生产合成氨及硝酸的第一家工厂。为使天厨、天原所需耐酸陶瓷做到自给,吴蕴初于 1934 年建成天盛陶器厂,生产多种耐酸陶管、瓷板、陶质阀门及鼓风机等,创国产耐酸陶瓷工业之先河。至此,天厨、天原天盛、天利 4 个轻重化工企业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实力雄厚的“天”字号化工集团,在我国化学工业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为使天利氮气厂和同时在建的永利公司南京铔厂之间避免矛盾激化,吴蕴初与范旭东坦率地通函协商,划定了各自的经营范围:永利在长江以北,天利在长江以南,从而形成了所谓“南吴北范”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