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方便我先行 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这一期畅聊吧的主题是如何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今天做客我们畅聊吧的嘉宾是光明中学的两位化学老师,他们将利用实例给大家讲解一下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张老师:同学们好。提起物质的量,想必大家还记忆犹新,初学时令不少同学感到头痛。我们引入物质的量,不仅可以建立宏观与微观的桥梁,而且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也可以简化计算。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因此,将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计算时,对于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非常方便。例如: 对于反应 2CO+O22CO2,消耗 2.4g 氧气时,生成二氧化碳(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已知的量是氧气的质量,欲求的量是二氧化碳的体积,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方程式建立氧气与二氧化碳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再求解。解析:根据反应方程式:2CO+ O2 2CO2, 32g 44.8L 2.4g V(CO2) V(CO2)=3.36L答:生成二氧化碳(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 3.36L。同学们可以看到,在这个题目中我们没有先求出二氧化碳的质量,然后再求二氧化碳的体积。因为44.8L 二氧化碳与 32g 氧气是一个相对应的量,所以可以直接求出,这样就简化了计算步骤。同学甲:老师,我想问一下,我们在用质量进行计算时用到的一些解题技巧,比如差量法,还可以使用吗?刘老师:当然可以了。差量法不仅适用于质量差,而且也适用于物质的量差或体积差。例如: 张明在实验室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向 40g 氧化铜中通入氢气,并加热,一段时间后,称得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为 34g,求通入的氢气的物质的量。解析:由于只是通入氢气一段时间,因此氧化铜不一定完全被还原,34g 固体可能完全是铜,也可能是铜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因此不能直接利用题中的两个数据进行计算,可反应前后减少的固体质量来计算。 H2 + CuO Cu + H2O △m1mol 80-64=16gn(H2) 40-34=6gn(H2) =0.375mol通过计算我们会发现,氧化铜实际被还原的只有 30g,因此最后剩余的 34g 固体中应含有 10g 氧化铜及 24g 铜。主持人:通过两位老师的分析,我们发现,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后,不仅可以直接求出我们所需要的量,并且由于化学方程式中各化学计量数都是简单的整数,数字简单,不容易出错。不同我们在解题时需牢记八个字:“上下一致,左右对应。”即上下单位要一致,左右单位要根据化学计量数互相对应。再次感谢两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