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第 1 课时 地质灾害与气象灾害●课标要求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课标解读1.了解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2.结合相应图表,掌握地震的成因、结构、危害及分布。3.掌握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分布。对比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找出异同点。4.通过教材中的图分析热带气旋(台风)的形成、结构及危害。5.结合实例认识旱灾造成的危害及主要分布区。引导学习寒潮发生的季节、造成的危害。●新课导入建议可利用近期世界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导入新课。如:2012 年 7 月 21 日至 22 日,河北省 9 个县(区)市遭受严重洪涝灾害,部分村庄一度交通、通信中断,截至 7 月 26 日 10时统计,河北省 59 个县(区)中,共造成 266.92 万人受灾、33 人死亡、23 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 22.66 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 170.71 千公顷,绝收面积 22.29 千公顷。倒塌房屋28539 间,损坏房屋 44339 间,部分基础设施受损十分严重。据此导入新课。●教学流程设计课 标 解 读重 点 难 点1.掌握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危害。2.学会运用地图说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的分布情况,培养地理读图能力。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分布及危害。(重难点)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1.地震(1)概念: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2)震级: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表示地震的强度。(3)烈度: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主要影响因素有震源深度、震级、震中距等。(4)地震构造① 图中 C 为震源、B 为震中、BC 为震源深度、AB 为震中距。②D 为等震线:是把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5)世界地震带的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2.泥石流与滑坡概念条件危害泥石流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利于水流汇集;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多暴雨或冰雪融水给村镇、道路、建筑物和矿山等造成毁灭性的灾难滑坡指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破坏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1.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提示】 世界有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容易出现断裂和错位,引起地球内能的强烈释放。我国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