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摘要:儿童由于在心理、生理及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和文学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决定了他们在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活动时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别心理特征。本文试从接受的阶段性、感知的直观性、“自我中心的思维”、想象的活跃、感情的强烈五个方面对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做初步的探讨。关键词:阶段性 直观性 “自我中心” 想象 感情审美是一个人在欣赏文艺作品时,由艺术的美所引起的心理或情感上的波动,“具有情感(不是快感)和想象力是审美的根本条件。” 【1】也就是说,推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审美能力或推断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并不是以心智上的成熟和生活阅历的丰富为基础的。一个人,不论他的年龄大小,只要具有情感和想象力就可以进行审美活动。只是与成人的审美活动相比,儿童的审美活动在心理上具有一些特别性而已,所以,不能否认儿童审美能力的存在,也不能对儿童的审美能力进行贬低,认为是一种“低水平”的。针对在儿童审美能力上的这一误区,我试图通过揭露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这一途径来证明儿童审美能力的不容小却。一、接受的阶段性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的地方在于儿童文学具有年龄特征,“儿童文学的年龄特征,是指作为儿童文学创作的反应对象和接受对象的儿童心理特征。” 【2】年龄特征实质上是因为心理上的差异,不仅儿童与成人在对事物的认知和接受上存在差异,就是儿童期的不同阶段也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的。心理学上把人在 3 岁到 15 岁这一年龄阶段划为儿童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按心理成熟的程度划分出不同的成长阶段,认为随着心智的进展和渐趋成熟,儿童的认知水平是有阶段性的。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现在一般把儿童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3 岁–6 岁为学龄前期,也称幼儿期;7 岁–11 岁为学龄初期,也称童年期;12 岁–15 岁为学龄中期,也称少年期或青春期。幼儿期的儿童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不易集中和持久,想象很随意、很开放;语言和理解力处于正在进展阶段。这一心理思维与特征要求儿童文学在主体与内容上要单纯,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表现方法上要以反复和对比为主;语言要浅显、口语化;形式上要以图为主、图文结合;形象要有趣、富于动感;体裁上以儿歌、童谣、讲故事、图画书、连环画、简短的小诗为主。童年期的儿童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抽象思维开始进展,逻辑思维还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对是非、善恶、美丑的推断从表面现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