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方法--以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例[涉及的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必修三第第二章)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修二第二章) 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必修二第三章)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必修二第三章)[课标解读]1.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及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措施。2.通过分析图表等区域农业生产相关的资料,初步掌握如何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分析的原理: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1)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强,农业生产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2)社会经济条件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较快,市场和农业技术条件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交通、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造成了市场和生产地的分离,形成了区域生产的专业化。社会经济条件对自然条件的改造,也往往出现了环境问题。 (3)注意区位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不利条件)的分析过渡:东北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林业生产基地,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区位。二.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一)农业生产的条件1.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类型、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优势条件: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限制条件:热量不足,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2.地形、土壤条件: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优势条件: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适宜发展牧业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适宜发展种植业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林业,这里是我国最重要的林业基地3.社会、经济条件:工业不仅可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还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东北工业基础好,还有大量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使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为农业提供了市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