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流行性淋巴管炎的诊断与治疗流行性淋巴管炎又称假性皮疽(Pseudofarey),是由皮疽组织胞浆菌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慢性、接触性、创伤性的传染病。首次报道见于 14 世纪,19 世纪中期已广泛流行于地中海地区,但在非洲流行最严重,故有非洲鼻疽之称。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流行欧洲、美洲、亚洲,在亚洲以日本流行最剧烈。在我国该病呈散在发生,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仅有个别省区有零星发生。本病的病原为皮疽组织胞浆菌(囊球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丝梗孢科的组织胞浆菌属的成员。1873 年,Rivoha 在病马溃疡脓性分泌物中首先发现该病原。其临床症状为皮下淋巴管和淋巴结发炎,化脓形成结节和溃疡。病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脓汁内含有大量的病原菌,脓肿破溃后,病菌可随流出的脓汁及溃疡分泌物而排出,当病畜与健畜直接接触时可经损伤的皮肤或黏膜而感染。被污染的褥草、粪肥、泥土、用具、饲槽、医疗器械等是传播媒介。本病也可通过交配传染。蚊蝇也可将病原带入健畜创口而引起感染。据资料报道,本病主要发生于马、骡、驴、牛等。马感染率较高为 85%,驴感染率为 32%,人感染率为 20%,肉牛感染率为 20%。2025 年 7~10 月,贵阳市某奶牛基地的奶牛群先后出现一种呈零星发生,以皮肤和皮下组织发生豆大至鸡蛋大的结节为特征的疾病。我们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诊断,确诊奶牛群发生了流行性淋巴管炎,并对该病进行了治疗和提出了防制措施,现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2025 年 7~10 月,贵阳市某奶牛基地先后有 8 头奶牛发病,发病率为1.3%(8/600),死亡率为 0.17%(1/600)。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该基地奶牛无鼻疽、炭疽等疫病史。2 临床症状根据临床观察,病情的进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初期,皮肤和皮下组织发生豆大至鸡蛋大的结节,硬固,触之无痛感。第二阶段,结节逐渐化脓,顶部变软脱毛,形成脓肿,最后破溃流出黄白色粘稠的脓汁,有时混有血液,继而形成溃疡。第三阶段,黏膜损伤而出现原发性感染病灶。病变未侵入较大面积时,病畜无全身症状,皮下结节破溃后易于愈合。第四阶段,病菌经血液扩散到全身后,病畜部分皮肤、皮下结缔组织及淋巴管形成较硬的结节和溃疡,并长时间不愈合,流出脓汁,蔓延扩大形成转移性脓肿。病畜体温升高,食欲减退,逐渐消瘦,最后产生败血症而死亡。3 实验室诊断选择已波动而未破溃成熟的结节,外周用碘酊、酒精消毒后,用注射器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