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厂化养猪工艺的新认识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经济迅猛进展。在畜牧业,国外的先进饲养工艺给我们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工厂化养猪工艺的先进性,更是给我国的现代化养猪一个极大的震撼。按工艺流程和生产功能设计猪舍,采纳配合饲料,实行标准化饲养管理和采纳成套的养猪设备,它的生产水平和劳动效率都比传统养猪有了极大的提高。我市的辽宁瑞嘉原种猪场于 1996 年建成了 7000 平米的全部国产化设备的工厂化养猪的猪舍。设计种猪生产规模 750 头,其中基础母猪648 头,种公猪 48 头,青年后备母猪 54 头,猪群存栏 6297 头,年提供种猪 5400头,出栏肥猪 6750 头。采纳全进全出的工艺流程,早期断奶和工厂化流水生产方式,从配种、妊娠、分娩、保育、生长到育成销售,都在同一场地进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在工艺、设计及设备上,存在一定的失误,虽然当时也认识到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还是避开不了一些遗憾。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我们对工厂化养猪工艺有了新的认识,现列举几点,共同行参考。一、正确选好猪场场址当时建场,是在原有辽阳市种畜场基础上易地扩建,选择在距居民区和企事业单位 3 公里以外的项目预留地,但由于特别原因,选择在了城郊结合部,当时周边环境尚可。但由于城市化进展,现在已被工厂、手工作坊、居民住宅区所包围,造成环境污染,只能被迫拆迁,易地重建。将来建场,要选在农村,最好选在山区,实行农、林(果)、牧结合,把猪场排出的粪、尿就近上到田里、林(果)里,走生态养殖的道路,更能适应我国国情。鉴于我国人多地少,应采纳 SEW(早期断奶、隔离饲养)两点式布局,重视立体防疫体系建设。二、设计适应猪生活的猪舍猪舍的设计与建筑,不能把人的感觉、喜好强加在猪的身上,要根据猪的行为、习性去考虑。如人的身高多在 1.5 米~1.8 米之间,所以窗户应在 1.5 米左右,这样,猪只常年见不到阳光,由此引发很多不易察觉的隐患。工厂化养猪没有运动场,全封闭饲养。由于限位饲养,种猪不与泥土接触,不见阳光,常导致繁殖力下降,产仔数减少。种猪缺少运动,体质下降,使它的利用年限极大缩短,由非正常淘汰因素而废掉的种猪损失很大,本以为全封闭饲养能减少的猪病,时常在猪舍内快速传播。今后新建猪舍,应将舍间距离加大,加设运动场地,适应猪的天性,通风透光,提高猪的抵抗力及生产性能,减少猪的发病率,增加经济效益。三、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