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实施课程管理方案措施及制度 学校课程管理原则:坚持以学生进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科学设计课程与教学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推动学习方式的改革,实施进展性评价,为学生全面而主动的进展在课程上给予保证;尊重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培育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进展、自我选择课程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进展;校长应明确在学校课程管理中的相应角色,履行所承担的课程职责,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合理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立足学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 一、学校课程管理目标 1.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文件,开齐开足课程,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 2.在正确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间的关系,保证国家课程质量的前提下,逐步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稳步推动课程校本化的进程,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3.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革教与学的方式,采纳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争取更高更优的教学质量。 4.提高老师的课程意识,组织老师广泛地利用本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 5.根据本校的培育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进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 6.确保学生享有必要的课程管理的权利,制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范围与程度内参加课程决策与教学活动。 7.满足老师专业进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老师参加开发课程的机会。 二、学校课程实施的管理: 1.教学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建立教学管理网络是国家与地方课程有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完善学校、教科研室和教导处、教研组及年级组三级管理网络,实施对课程的管理。 2.加强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管理,把管理的重心从教案管理转移到课堂教学管理,讨论制定进展性的学业评价及考试管理制度。 3.备课要实行分层管理,因人而异,注重实效,防止用单一化的备课模式来统一要求老师。给优秀老师提供宽阔的自主设计空间,鼓舞他们根据自身的素养特点,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制造性,而对新老师和其他老师需要进行一定的指导或法律规范的管理. 4.作业管理要立足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开重复劳动。各学段都要严格控制作业量,原则上一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二、三年级家庭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 30 分钟,四年级不超过 45 分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