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研工作随笔难说再见手抄教案小学教研工作随笔难说再见手抄教案和往年的业务会一样,业务领导强调,二个主题必需贯穿全年,那就是教改与手抄教案。但有一点却和往年不一样,记得往年强调这二个主题时,必会引起老师们的争论;可今年,却是无比漠然。漠然的同时,我在思考二个问题:为什么要教改?为什么要手抄教案?改革的目的不外乎是提高效率。应该说,所有能提高效率的方法一定会是好的,也一定会让大家争相效仿的,教学也一样。那依旧如旧的手抄教案呢?是不是改革的一局部?显然不是。手抄教案的理由多年来一直没有创新,手抄教案的过程及效果也一样没有创新的成份。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手抄教案呢?记得听过一位领导分析过原因:一是防止老师不动脑筋,从网上下载现成的答案;二是手写可以加深印象,抄一遍总比不抄的好。今年,有了第三个要求手抄教案的理由了:更可以实现教案的个性化。在电子技术高度兴旺的今日,大量的优质资源通过网络呈现给我们,而借鉴别人的经验也已成为我们成长过程的必需。是否能仔细备课,这是衡量一个老师职业态度的范筹;手抄了,是不是一定就是仔细的?假如这样,以后政府行文是否也可以改为领导手写下发?记得二十年前听过一位领导的讲话,至今是记忆犹新,大意是这样的:领导的孙子在县实小读小学一年级;期中考前一晚,孩子作业至晚 11 点仍未完,细看之下才明白原因:原来语文期中进度教至 14 课,老师要求 1-14 课生词每个 50 遍。局领导心疼孩子,找来语文老师,老师的答复无懈可击:抄总比不抄好!第二年,这个老师不知什么原因被调到了乡下。在推行高效课堂的今日,很多学校实行导学案或教学案制,一个仔细的老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可以大量借鉴网络资源。可以说,编制的过程就是一个老师积累的过程,这样的积累是从一个具有一定职业道德的老师内心激发出来的。难以想像,假如是“抄写〞,这样的过程将怎么实现。开学前,我曾设想过数学组实行“三次备课〞,即:个人主备,集体备课时出示一定课时的电子教案,备课组集体研讨,形成二次备课,在二次备课的根底上,结合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形成“个性教案〞,即三次备课。但这样的设想也在“手抄教案〞的要求下难以实施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建议一下:1、多搞一些教案评比。比的是质量,而不应是形式。一份好的教案像是作家笔下的一篇,是有生命力的,假如失去生命力,哪怕写得再仔细,形式再好,也难称“好教案〞之称,而教案的质量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