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教案-同情还是取笑 教学目标 认知: 知道对人应当敬重,拿同学的缺陷、短处起外号,或取笑别人,是对他人的不敬重,是不道德的。 情感: 1.对取笑他人的行为感到不满、生气。 2.对被取笑的人有怜悯心。 行为: 1.不给同学起外号,不嘲笑和戏弄人。 2.见到同学中戏弄人的现象能赐予批判和制止。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团结友爱”德目中的有关要求编写的。 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处,相互理解、相互敬重,这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关系所必需的,也是对小学生进展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敬重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敬重他人的人格和名誉,不拿别人的缺陷、弱点开玩笑。四年级学生取笑他人或给他人起外号,多数是出于奇怪、好玩儿,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对对方的不敬重。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展这方面的教育,增加他们这方面的意识,使他们懂得:给别人起外号或拿别人取笑,是把自己的欢乐建筑在别人的苦痛之上,不敬重人的表现,是不道德的。培育他们从小学会理解和敬重他人。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熟悉,使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敬重,给别人起外号和取笑别人是不道德的。 由于学生社会经受有限,对人生的酸甜苦辣感受不深。一般说,他们被人取笑时,反响不会很剧烈,而取笑别人时,也很难意识到别人的苦痛。所以,如何让学生感受被人取笑的窘迫与难过,由此产生情感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导入局部设计了“想一想”栏目,通过让学生设想被人取笑者的心清,启发学生的内心体验。由此调动学生的心情,使学生对取笑人的行为产生反感。 课文选择的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分为两个局部。 第一局部是事情的起因。李刚等同学摘下杨立的帽子,见到杨立得了斑秃,不但不怜悯,还哈哈大笑。虽然他们是出于奇怪,但这是取笑人的行为,是很不应当的。 其次局部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师生们对这件事的争论,使大家熟悉到取笑人是错误的,对同学的苦痛要理解、关怀和怜悯。其次层是讲同学们的详细行动,使杨立倍感温和,而且转变了自己不情愿与人交往的性格。 教法建议 1.取笑人不同于辱骂人。后者很明显地表现出对人的不敬重,给人的损害也能直接再现出来。而取笑人,外表看起来对人的损害程度不大,但实际上,给人造成的损害是深层次的,甚至可以给人的心灵带来永世难忘的创伤。本课的明理必需建立在情感根底之上,老师在教学时应通过启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帮忙学生理...